庚子新春,面以突如其来的疫情,校党委高度重视,遵循“开学不返校、停学不停教”的总体要求,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开学”以来,学校线上教学运行平稳、井井有条。现对我校线上教学有关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主动应变、全面部署线上教学
落实工作做全。学校依据“落实要求要全面深入、计划安排要全面细致、培训准备要全面有效、信息发布要全面到位”的总体思路,提前谋划、科学全面部署教学调整相关工作。学校全面及时落实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先后发布了教学调整预案、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含解读)、线上教学问与答等10余个通知文件,累计阅读量突破一万人次。各项通知文件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调整安排,为有序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准备工作做细。一是做细摸排工作。2月10日前,对本学期任课教师拟采用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摸排,各教学单位上报1116门拟线上开课的课程,部分课程反馈了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建议;同时,对校外实习学生情况、学生线上学习障碍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摸排。二是做细培训准备。一月底,学校及时发布了《关于号召教师参加超星线上培训的通知》《关于号召教师参加雨课堂线上培训的通知》,要求各教学单位和教师们面对疫情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做好线上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校-院-教研室分别组织开展教师混合式教学、MOOC制作、课堂工具使用等线上教学培训和交流,做到了教师培训全覆盖。三是做细资源准备。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源推送工作,向教师们推送了“在线课程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支持高校在线教学服务方案信息汇总表”“雨课堂操作指南”“超星操作指南”等平台、工具以及教学方式的资源资料。四是做细平台准备。开发了线上班级小程序,发布了全部课程的二维码,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与教师间的快速“连接”;开发了14个钉钉应用,将师生线下申请和办事完全搬到了线上;组织教师在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银在线等MOOC平台上建课400余门。五是做细测试准备。正式开展线上教学前,先后组织了1437门次课程进行了线上教学演练,进一步排解了问题,为线上开学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是,全体地大教师将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共克时艰的责任所在,以出色的线上教学准备工作保障了学校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
沟通工作做足。全体学生、全师教师均在钉钉平台上注册了账号,按学校组织架构进行管理,保障了各类通知文件能传达到每一个教学单位、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同时,建立了教学秘书群、教学院长群等QQ群或微信群,确保信息发布与沟通及时到位。比如:通过钉钉公告发布的《河北地质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工作调整告全体本科同学书》,累计访问量4.2万余人次,及时回答了学生选课、重修、考试、线上学习等与本学期学习有关的全部问题。为促使全校上下“以教学为中心”,关注教学、了解教学,先后发布了6期本科教学工作简报,其中包括两期质量专报、一期线上教学平台运行报告、一期线上教学经验交流专刊,及时通报了疫情期间开展的各项教学工作。
积极求变、统筹推进线上教学
运行方式求变。为更好服务线上线上教学,全面推进建设“网上教务处”,统筹部署建设与线上教学运行管理、线上教研、线上教材、线上学籍、线上质量、线上实习等工作有关的应用或平台。线上开学一周,学生申请网上办理的事项628条,线上提交的学分置换申请的学生1406人次,线上申请学籍异动的学生37人次,申请线上调课的教师8人次,总计1402门次课程进行了线上教学运行日报,总计126人次教师反馈了线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报备立项建设了48门校级混合式课程;开学一月内,面向教师、学生开展了两次线上教学质量调查,先后有450余名教师、8185人次学生参与了线上质量分享。教务处不仅组织了各类线上教材资源,还经多方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教材免费包邮服务。
教学方式求变。本学期前,我校有24.44%的教师有线上教学经历、5.33%的教师主持或参与建设运行过MOOC课程、1.56%的教师开展过混合教学课程的建设与运行、0.36%的教师开展过SPOC教学。本学期我校开课单元共1801门,按《河北地质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在线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除实践课、无法开展虚拟仿真教学的实验课以及因开课时间本身较晚而不受延迟影响部分课程外,其余课程全部于2月24日按时开展线上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以问题为导向,先学后教,实现真正的课堂翻转;在学习方式上,更加注重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或采用MOOC+直播答疑的方式、或采用混合式教学、或采用SPOC教学+直播的方式、或采用录播+直播讨论的方式,有40.9%的教师依托中国大学MOOC课程资源,63.1%的教师采用了钉钉进行直播教学,分别有24.2%和23.2%使用雨课堂和学习通进行课堂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在线教学的实际体验,大部分教师从思想上已经开始转变,积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利用在线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后,74.67%教师希望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8.44%教师希望持续建设一门MOOC,10.22%教师希望开展SPOC教学。
课程建设求变。一是全面开展课程建设交流培训。组织学院、教研室、教师开展了线上经验交流视频会和公众号分享,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开展、课程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充分交流了经验作法。编撰了“线上经验交流专刊”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先进经验。二是全面开展课程建设尤其是金课建设。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充分激发了教师将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热情和能力,学校趁热打铁,遴选、报备、立项、建设48门混合式课程,为我校“双万计划”的深入推进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是积极推进线上思政教育教学。河北新闻网对此进行了报道:“河北地质大学将疫情防控教育融入在线思政课程”。
质量保障求变。建立了“线上听课评教+教师问卷评管+学生问卷评师+教学日报监控”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两会一报”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机制,即:教学院长线上例会+教学单位线上周会+教学简报。比如:186人次在教学日报中提交了问题和经验,涉及平台的使用反馈、教学感悟、课堂组织、课程设计等方面,教务处及教学发展中心则及时组织培训、及时排解问题,保障了教学的正常运行。经调查,学生对任课教师专业知识评价的优良率达到了98.43%,反应出我校教师整体上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对任课教师的课程准备情况满意度的优良率为97.47%,充分说明教师对线上教学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对任课教师教学组织能力评价的优良率达到了96.66%;教学互动方面,92.25%的学生认为好或很好,反映出我校教师对在线教学互动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务处面向全体教学单位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一系列工作保障了线上教学质量。
以实求强、科学谋划未来建设
每一次不利,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这次疫情,无论对于师生还是学校均是一个挑战。然而,这次线上教学的开展使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了线上教学的经验,种下了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有利的种子。接下去,学校将督促和进一步引导教师以质量为第一追求、以立德树人为第一任务,激励教师争当地大“金师”,持续建设好地大“金课”,为培养地大“金生”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引领图新。将继续坚持以改革为引领,做好智慧教学及管理生态建设。以“数据中心+教务系统”为智慧校园的“发动机”,连接智慧教室、校内外教学资源平台、课堂教学工具、教学质量监控及综合指挥系统等,甚至是建立与国内高校或国际合作校的连接,全面推进线上教学、线上管理、线上互动、泛在学习的环境建设,借助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努力创建河北地质大学的“网络镜像”,使教学更加精彩、服务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透明。
创新驱动图强。将继续坚持以创新为手段,做好课程及教学生态建设。一是引进与培育结合,打造线上MOOC、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优质资源,丰富“金课”,支撑一流专业建设。二是培训与交流结合,促使教师了解最新趋势和最新政策、理解最新理念、掌握最新教育教学技术,塑造“金师”,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多元发展,不只是简单地将课堂搬到线上,而是要建立以科研成果为支撑、以课程资源为基础、以技术工具为手段等的课程生态。
协调发展图实。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协调发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坚持思想引领与人文关怀同并重、校内校外教育并重、线上线下教育并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逐渐形成“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氛围。处理好教育规律遵循与创新改革发展之意的关系,以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不断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处理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关系,以教师教学发展为体,以线下发展为实、线上发展为形,着重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投入,努力创造线上教育新环境、线上教学新气象、人才培养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