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我校资源学院刘伟博士参加中国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

发布时间:2018-11-13 浏览人数:415

北京时间2018年11月7日,由自然资源部批准、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大洋一号”船执行的中国大洋48航次圆满完成在西北太平洋的深海资源和环境综合调查,顺利返航青岛。

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DY48航次,顺利返航青岛

中国大洋48航次于7月31日从青岛起航,历时100天,航程约1.3万海里,共分为两个航段执行。整个航次调查队伍由来自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海洋一所、海洋三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等国内25家科研单位的64名科研技术人员组成。

我校资源学院选派刘伟博士参加本次中国大洋48航次的科考任务,与科研人员共同开展了地质取样及样品现场检测分析等工作,在整个航次的地质及综合作业过程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个人及优秀班组称号,很好地体现了我校“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

DY48航次第二航段各参航单位(刘伟前排右1)

荣誉证书

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李波副主任表示:我国在深海活动领域既强调深海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高度重视深海环境的监测与保护。中国大洋48航次旨在开展西北太平洋典型海山的综合环境调查,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并为我国倡导的西北太平洋三角区富钴结壳区域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支持。同时,开展“海龙”系列重大装备,包括6000米级“海龙III”ROV的试验性应用调查以及11000米级“海龙11000”ROV的试验。

西北太平洋调查区任务布置及作业准备(右二为刘伟老师)

面对种种不利条件,中国大洋48航次科考队员充分发扬“科学、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不畏艰难、团结一致,成功圆满完成了既定的调查任务,在西北太平洋海山环境调查、重大装备试验与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一是持续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合同区及邻域开展环境基线调查,为了解西北太平洋化能生物群落与海山底栖生物群落的连通性提供支撑。

二是在西北太平洋两座海山系统开展了生态系统调查及大尺度水体生态系统调查,为我国倡议的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区域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支撑。

三是获取了丰富的西太平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样品。

四是首次系统观测记录了栖息于西北太平洋研究区的17种大洋性海鸟,并持续在调查区及航路采集水体微塑料、放射性核素样品及海面漂浮垃圾观测,为综合评价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远洋渔业和船舶运输、全球气候变化等对西太平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持。

五是成功实施了“海龙III”ROV系统在多种复杂环境下环境和资源调查项目,成功采集到海绵、海百合、红珊瑚等生物样品,表明“海龙III”ROV系统具备了在全球深海海底开展常规科学调查的条件和能力。

六是“海龙11000”ROV系统顺利完成6000米级试验,最大潜深5630米,创造了国产ROV系统的最大潜深。“海龙III”ROV系统试验性应用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科考队员拍摄海鸟捕食过程

“海龙III”ROV机械手臂在深海采集红珊瑚

中国大洋48航次综合利用多种调查手段跨越十几个纬度、近千公里,是我国深海环境调查从资源矿区环境监测性调查转向区域环境保护性调查;同时大深度“海龙”系列ROV也将作为主力装备在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调查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蛟龙探海”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本航次的调查,将进一步加深我国对该研究区内水文、地质、生物、海水化学等特征的认识,促进深海矿产、深海环境及其影响机制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海龙III”ROV顺利完成作业回收甲板

刘伟博士参加此次国家科考项目,进一步加深了我校与国内海洋顶尖科研单位及相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了我校在海洋学科领域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