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隆重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省长许勤等省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我校土地科学与空间规划学院院长尚国琲教授主持的“农田土壤墒情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参加了会议。
该获奖项目由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3家单位联合完成。项目围绕“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应用服务”主线,针对目前农田土壤墒情遥感监测“关键参数反演精度不足、时空连续监测效率不高、墒情决策支持服务不够”的瓶颈问题,开展了多年的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推广,实现了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关键参数的高精度、高时效反演,提升了农田土壤墒情遥感时空动态监测能力与定量决策支持服务功能。
项目首次提出了星载热红外传感器新型五通道配置方案,创立了高精度热红外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的新方法,解决了现有温度反演方法对大气参数或地表发射率等先验知识依赖的瓶颈问题,实现了业界长期追求的地表温度反演精度优于1℃的奋斗目标,有力地支撑了以地表温度为主要信息源的土壤墒情关键参数的遥感定量反演。
项目发明了热红外与被动微波协同的高空间分辨率土壤水分全天候反演技术以及联合遥感与气象数据的地表蒸散发全天候反演技术,解决了已有热红外遥感方法易受云影响导致反演结果时空不连续的问题,提升了土壤水分与地表蒸散发反演精度25%以上,实现了大范围时空连续土壤水分与地表蒸散发的准确获取,为农田土壤墒情遥感监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项目创建了针对不同作物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墒情判别技术,研发了天空地一体化农田土壤墒情遥感监测与决策系统平台,首次实现了面向作物全生育期每天1次的农田土壤墒情遥感监测及作物需水量估算,为及时判定墒情发生状况、发展趋势以及作物需水量等决策支持提供了保障。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6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高质量SCI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项目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原创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热红外地表温度、全天候土壤湿度和蒸散发反演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由传统型农业向智慧型农业的转变与发展,对我国北方水资源合理利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尚国琲教授在颁奖现场
项目主持人尚国琲教授简介:
尚国琲教授,198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在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获得硕士(1992年)、博士学位(2002年),先后在河北省测绘局航测内业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工作,1997年调入河北地质大学。
尚国琲教授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已有24年,潜心教书育人,带领河北地质大学土地相关学科、专业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特色发展,建成了具有6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授权点的土地学科群。主持建设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先后获得了国土资源部首批“土地规划甲级资质”(2007年)、河北省本科教育管理教育创新高地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基地(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9年)、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2010年)、河北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年)、河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主持建设的“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河北省科技厅评为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20年)。学科、专业建设成绩在国内外同行中影响广泛并获得了良好声誉。
尚国琲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论文13篇、EI论文6篇,获得了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主持了国家、省市项目5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10多部。主持项目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第七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八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2018年1月尚国琲团队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2016年9月河北省教育厅授予“河北地质大学尚国琲团队河北省高校李保国式科技服务团队称号”,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表彰;2020年8月尚国琲团队获得“河北省李保国志愿服务省级先锋队”称号;2019年7月尚国琲土地资源管理团队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2019年10月尚国琲被河北省遥感应用协会评为“突出贡献专家”。
2002年以来,尚国琲教授长期服务国家三农事业,主持完成了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投资的张家口、承德等县市20多个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项目;主持完成了张家口、沧州、邢台、邯郸等20多个县市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研究、农用地定级估价研究、耕地质量等级完善,张家口、邢台等7县市的征地区片价与统一年产值标准研究等科研项目;为规范当地土地市场、保护耕地、保护征地过程中的农民利益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为河北省贫困山区、农村边远地区的“脱贫摘帽”做出了突出贡献。